历史文化名人风水国师
发布时间:2014-11-17
三僚风水之出名,盖源于风水祖师杨筠松。古人称为杨救贫。
1、杨救贫 名益,号救贫,民间称为“救贫仙人”。唐代竇州人,生于唐太和八年(834)三月初八日,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17岁登科甲,随之步入仕途,僖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破京城长安,弃官为民,身带禁中的《玉函秘术》,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过虔州,隐居兴国三僚村。著有《撼龙经》、《疑龙经》、《葬法倒扙》、《青囊奥语》等风水经典著作。将中国宫廷风水术传播民间,大行于世,为民造福。创立了中国风水文化的理论新体系,形成了影响中国一千多年的风水流派——形势派,亦称峦头派、赣派,后人奉为风水祖师。
、曾文辿 字继舆,号逸真,是三僚曾氏开基祖,杨救贫的座第子,原籍于都小囦村人,生于大唐中甲戌岁,幼习诗书,熟究天文经书,黄庭内经诸书。隐居于都黄禅寺时,缘遇杨公筠松,羡其学文,遂拜杨公习 堪舆文化研究 之术,得杨救贫尽心指点青乌、玄女之秘要真传 堪舆文化研究 大道。跟随杨公为卢王规划布局赣州城,为乐安流坑董氏先祖卜穴与布局村落,将全家迁往三僚村定居时,杨救贫特地为其择址定向。杨救贫亡故后,曾文辿遵师嘱,回到虔州,以风水术制煞卢王。后离家避祸,携子婿四方云游,至袁州万载,爱其县北西山之胜,谓其子婿曰;“死葬吾于此”。卒如其言,其地至今名叫曾仙塘。著有《八分歌》两卷、《泥水经》、《青囊序》等书传世,风水界至今尊其为地仙。
、廖瑀 字伯玉,号金精。三僚廖氏先祖,曾入山学道,隐居虔化金精洞,自号“金精山人”,故后世称其为廖金精。后遇杨救贫于虔化斗法,钦佩杨公术精如神,拜为师,随师迁居僚溪,得杨公亲传青襄秘籍。后唐皇封其为“国师”。廖瑀著有《府察本源歌》、《一盏灯》等著作传世。
4、廖均卿 字兆保,号玉峰,明代三僚人,明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诏示礼部尚书赵翊引荐廖均卿等人在昌平县东黄土山择定陵地。朱棣亲往察看,见此地明堂广大,若封似闭,中间水土深厚,蟒山虎山分列左右,如天然门户,甚为高兴,降旨圈地80里为皇陵禁区,封黄土山为天寿山,授均卿为钦天监四品灵台博士。随后由工部尚书吴中设计规划,武义伯王通现场督工修建长陵(明十三陵之陵)。永乐十一年(1413),病逝北京。朱棣下诏派人护送灵柩回乡荣葬,辅金幼孜为其墓望碑题词,其墓尚存。著有《行程记》一书行世。
5、曾从政 号少潭,明代三僚人,号少潭,永乐五年(1407)奉成祖诏进京,相造皇太后寿陵,并相视京都形势。八年功成,敕授钦天监灵台博士,予假还乡。御赐额匾文;“开国名师”。后奉诏二次进京,相度皇宫并为明长城修建九镇要塞。永乐十八年(1420)朱棣暗地里召见曾从政风水师,并令其速回北平府,替 堪舆文化研究 地形,着手建造一座寓意非凡的建筑。数月之后曾从政不辱使命,对城池作了一番相卜堪测后,他将这座非凡建筑的基址,定于北平府丽正门外东南的位置。按照阴阳五行之说,南方有着独特的意味,它属性为阳,是天的位置。1420年这座承载了明成祖朱棣神秘使命的建筑,在北平府的南郊破土动工。在风水师曾从政 堪舆文化研究 的基址上,世人看到了一脉相承的恢宏建筑群,它就是——天坛祈年殿,是我国现存大的庙坛建筑。
三僚风水走向兴盛,是从明初廖均卿和曾从政为相度皇陵开始的,正是廖均卿、曾从政应用自己所擅长的风水术为效命,得到皇帝的赏识与恩宠,才使的三僚的风水术开始闻名全国。从此,三僚风水术逐渐成为江西形势派风水的正宗代表。
狗形祠 奥妙无穷的狗形祠属于曾氏三房,即衍庆堂,整个建筑像一只侧卧的灵犬,处于睡眠状态的狗依然警觉,能听到远处传来的细微声音,只有一进,高约三米,开有一个与整体建筑不对称的大门,占据了祠堂正面的三分之二,是狗的嘴巴。大门的两边有两扇奇大的窗户,是狗的鼻孔。在祠堂的左侧开有一个小门象征进气的狗耳朵,台案、香炉、祖宗牌位设立在右边,只有这个位置才能吸纳狗耳进来的生气。两扇奇大的窗户突出了狗的鼻子,狗形祠建好后,三房人丁两旺,现在依然是三僚曾氏人丁多的房支。
七星池 七星池:三僚村廖屋的七星池是七座相连的水池,建于明朝中期,由风水廖信厚择建,环绕在廖屋诸祠中间,池名分另是天乙池、犁头池、曲尺池、玉尺池、墨砚池、半月池、太乙池等,按五行土金水木火的生克原理排列,一条小溪将七池连通,引山泉活水流经各池。七星池象征人体的七窍,七窍流通,自然生机勃勃。为了化煞,三僚廖屋还开了108口塘,象征人体的108个穴位。这是三僚的风水建筑。 是三僚廖氏为经典的系列风水建筑。廖氏屋场仄狭小,村落建基在倾斜的山坡上,后山巍峨高耸,悬崖壁立,从山上下来的两条溪流直冲廖氏屋场的中心地带,水流、山势均来势凶猛,而且前方横着一条低洼的河流,整个地势危峻陡峭,宅基地前方深陷,整体地势不宜人居。明洪武年间,廖氏族人在本族 堪舆文化研究 术士廖厚公的主持下开始修建“七星池”,以“文公无蚊祠”和“月洲祠”为轴心,在无蚊祠的后方构筑罡土,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由北而南开挖了“天乙池(土)”、“犁头池(火)”、“墨池(木)”、“曲尺池(木)”、“墨斗池(水)”、“半月池(金)”、“太乙池(土)”等七座小水池。七星池如人体的七窍,疏通化解了从山上直冲下来的两股山溪以及凶猛的山势,起到了藏风聚气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村落四处开挖了108口水塘,象征人身上的108年穴位。风水学说的成功之处,不仅仅能够寻龙捉脉、察砂观水、确定真穴,使风水玄奥理论具体化;更在于依据自然的地理形势,通过人工的方式修补、改选。开渠引水、筑塘蓄水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七星池就是利用风水术对自然的水流形势进行改选和化“煞”的典型。本来是四“煞”临身的廖氏屋场,利用溪流敞开的自然水路,充分吸纳了自然生气,七星池如流觞之曲水,蓄积了自然生气,使廖氏屋场成为一个气韵生动、藏风得水、蓄气聚财、人财两旺的风水地。
旌表牌坊 廖氏旌表牌坊,清代建筑,位于三僚廖屋组,四柱三门,座庚甲兼申壬。清初兴国县邑廪生廖安矩继妻董氏,19岁寡居,抚育前妻子廖政紘成长,考入国学生,乾隆二年,朝庭建坊表彰董氏懿行,至今已逾270年。
虎形墓 三僚曾氏虎形墓,位于两性交界的阳背垴枫树下,是北宋曾氏十八世祖曾玉屏(又名吾道公)墓,座向为申山寅向兼庚甲,庚寅分金,点骑龙穴喝虎形。墓碑文曰:“石淳觉春仙榻暖,佳城不夜来灯辉。”相传杨救贫曾断曾氏在三僚“初代钱粮不兴达”,因而曾氏迁居三僚初期,十几代单传,曾玉屏葬入虎形墓后,丁财聚发,遂为万丁巨族。此墓为寅向,寅为虎,墓形也造虎形,虎头、虎目、虎爪俱全,呈虎卧状,与山坡下的犬形祠遥遥相对,是三僚阴宅风水建筑的代表。